感统训练(感觉统合训练)旨在通过针对性的游戏和活动,帮助孩子(尤其是感统失调的孩子)提升身体对触觉、前庭觉、本体觉等感官信息的整合能力,改善注意力、动作协调、情绪调控等问题。在家进行感统训练无需复杂器材,利用日常物品和简单活动即可实现,以下是适合家庭的简单操作方案,按不同感官重点分类整理:
一、触觉训练:提升触觉敏感度与适应力
触觉是人体最基础的感官之一,触觉失调可能导致孩子怕生、挑食、抗拒接触新物品等。家庭中可通过触摸、按压等活动刺激触觉神经。
毛巾/毛刷按摩:
用柔软的毛巾(干/湿)或儿童专用软毛刷,轻轻擦拭孩子的手臂、腿部、背部(避开敏感部位),边按摩边描述触感(“毛毛的、暖暖的”),每次5-10分钟。
触觉寻宝游戏:
准备一个不透明盒子,放入不同触感的物品(如毛绒玩具、光滑的石头、积木、软布料、海绵),让孩子闭眼睛伸手摸,猜“摸到了什么”,提升触觉辨别能力。
沙土/米缸玩耍:
用盆装沙子、大米或豆子,让孩子赤脚踩入,或用手挖、埋小玩具(如“找宝藏”),通过颗粒感刺激足底和手部触觉(注意避免扬尘,结束后及时洗手)。
冷热感知体验:
用温水和稍凉的水(温度适中,避免过冷过热),让孩子分别触摸杯子外壁,描述“热”“凉”的感觉,提升触觉对温度的敏感度。
二、前庭觉训练:增强平衡与空间感
前庭觉与平衡感、身体协调密切相关,失调可能导致孩子容易摔跤、晕车、注意力不集中。家庭中可通过旋转、摇晃、跳跃等活动刺激内耳前庭器官。
翻滚游戏:
在柔软的床垫或瑜伽垫上,让孩子从一端翻滚到另一端(可配合口令“像小刺猬一样滚”),或抱膝侧滚,每次3-5组,锻炼身体控制和平衡。
秋千/摇椅活动:
若有家用儿童秋千(或大人抱着孩子轻轻摇晃),缓慢前后/左右摆动,逐渐增加幅度(避免剧烈旋转),每次1-2分钟,帮助孩子适应身体位置变化。
平衡练习:
让孩子沿地板上的直线(可用胶带贴出)“走钢丝”,双手张开保持平衡;
进阶版:单脚站立(扶墙辅助,逐渐减少支撑),或踮脚尖走路、脚跟走路,每组10-15秒,重复3-5组。
滑梯/攀爬:
利用家用小滑梯或低矮攀爬架(确保安全),让孩子反复滑下、攀爬,过程中身体位置变化和重心转移能有效刺激前庭觉。
三、本体觉训练:提升身体控制与动作协调
本体觉是身体对自身位置、肌肉力量的感知能力,失调可能导致孩子动作笨拙、穿衣吃饭费力、书写潦草。家庭中可通过力量、精细动作训练强化本体觉。
负重游戏:
让孩子背轻便的小书包(内装几本书)走路、爬楼梯,或用双手搬运玩具箱(重量适中,不超过体重的10%),通过肌肉发力感知身体负荷。
球类活动:
拍皮球(从原地拍10次到边走边拍),锻炼手眼协调和肢体控制;
抛接球(用软球,距离从近到远),提升反应能力和身体平衡。
精细动作训练:
串珠子、拧瓶盖(准备不同大小的瓶子)、用筷子夹积木(从大块到小块);
折纸、剪纸(安全剪刀),通过手部小肌肉活动增强本体感知。
家务劳动:
让孩子参与擦桌子、叠衣服、整理玩具,过程中需要肢体协调和力量控制,潜移默化提升本体觉。
四、综合感统游戏:多感官协同训练
结合多种感官的游戏,能更高效地提升孩子的感统能力,且趣味性强,适合日常互动。
障碍爬行:
用枕头、靠垫在地板上搭建“山洞”,让孩子手脚着地爬过障碍,过程中需要视觉判断、身体协调和触觉感知。
“盲人”贴画:
蒙住孩子眼睛(或戴眼罩),家长说出指令(如“把星星贴在墙上的月亮旁边”),孩子通过听觉和本体觉判断位置,提升空间感和听觉注意力。
跳格子/跳房子:
用粉笔在地上画格子(或贴彩色胶带),让孩子按数字顺序单脚/双脚跳,结合视觉、前庭觉和本体觉,锻炼平衡与协调。
玩水/玩泥:
在水盆里放玩具,让孩子用手泼水、捞玩具(触觉+动作协调);或用橡皮泥捏造型(触觉+精细动作),低压力且能激发兴趣。
五、家庭训练注意事项
安全第一:
移除训练区域的尖锐物品,确保地面防滑(如铺瑜伽垫);
旋转、跳跃类活动避免过度剧烈,每次时长不超过10分钟,防止孩子头晕疲劳。
循序渐进:
从孩子熟悉、简单的动作开始(如先扶墙单脚站,再独立站立),逐渐增加难度,避免挫败感。
趣味优先:
用游戏化语言引导(如“我们来当小战士闯关啦”),多鼓励、少批评,让孩子在快乐中训练。
频率适中:
每天1-2次,每次15-30分钟即可,结合孩子的状态调整,避免强迫训练。
观察反馈:
若孩子在训练中出现持续头晕、哭闹抗拒等情况,需暂停并咨询专业感统师或医生,判断是否适合该活动。